來源:李卓 時間 : 2021-10-19
分享到:
10月15日至17日,在新邵縣坪上鎮(zhèn)爐灘水庫(曾用名:大同湖)邊的農(nóng)莊小住了三天。難得清閑的三天,走走停停,涂涂抹抹就有了三篇小文。文氣并不貫通,格調(diào)也大相徑庭,圖省事放在一起,算“斷章”或“瑣記”吧,存?zhèn)€紀念,諸位一哂。
一
被陸地圍著的大片積水,是為湖。在中國的西南、西北,人們把湖叫做“海子”,往中南、東邊走,人們對大水面司空見慣,吝嗇地剝奪了許多湖的命名,只稱“水庫”。
有時我挺替這些水庫打抱不平的。比池塘大,就該是湖,水庫只是它的某項功用,而非身份。比如,這幾日小憩于一棟木樓,窗外就有一個爐灘水庫,水面遼闊,重山環(huán)繞,叫個“北島湖”或“野鷺湖”多好,即使叫個“爐灘湖”,也不屈枉了它的數(shù)百公頃詩意。
現(xiàn)如今我講它詩意,卻與初遇時的印象截然不同。
剛到的那天下午,陰雨連綿,秋寒料峭。期待看到的日出東方、黃昏遲暮、星河璀璨或朗月當空全成了虛妄,怎不失落?朋友說,它春天很美。我未曾見過它春天的模樣,也惰于想象湖畔萬紫千紅的景象。環(huán)湖漫步,遠處可見的蒼翠似乎被凋敝取代,時不時與你的情緒撞個滿懷的往往是滿樹枯枝,以及它身后陰翳的天空。我無法解釋這種“下意識”,或許這種視角是我們行走紅塵時的一種本能取向吧。
我在一棵枯樹下駐足良久。蓬松、干枯的枝杈上,倚抱著數(shù)片孱弱而倔強的沒有色澤的葉子。我不認識這是一棵什么樹,只是依稀覺得,在這樣一個湖邊,生長著這樣一棵木訥的樹,必然有它的生命哲理。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言,枯槁凋零、古色蒼籠的事物,大約都有一種別樣的況味。它不知不覺引發(fā)了我對于繁盛時代的懷想,對不安境遇的重新審度。
環(huán)湖一周大約花了兩個小時。走走停停,湖水漸漸泛起了淺碧色,道旁的草木漸漸抖擻了起來,穿林而過的風聲也有了韻律,心中的倦意不知不覺就被濯洗干凈了。這大約就是湖的神奇之處吧,它誘你思考,又悄無聲息消化了你的情緒。少年時我最愛江河,愛它的浩蕩,愛它的肆意奔騰,愛它盡頭的遠方。后來,我更愛大海,愛它的無邊無際,愛它的蔚藍與氣息,濤聲與日色。海讓人自覺渺小,從而不得不謙卑,而謙卑本身就是一種力量。但我知道,終有一天,湖會成為我的歸宿。它也浩淼,但不洶涌,它也包容,但從不取悅于人。湖的平靜淡泊,誰也無法比擬。
我曾到過洱海、納木措、青海湖,無一不給人平靜的感覺,或者說,湖會指引著你,皈依平靜。
二
一開始本來打算住進吊腳樓的,進去看了一眼,發(fā)現(xiàn)離水面太近了。我固執(zhí)地覺得,無論看海還是看湖,都應(yīng)該保持一定的距離。距離意味著敬畏,對自然,對未知,對人事,其實都應(yīng)該保有一份敬畏。
我最后住進了頂樓的房間。房里有一張木方桌,很輕,我把它挪到了床邊的單人沙發(fā)前,脫掉鞋子窩了上去,扭頭透過木格子看了一會湖面,然后翻開了《漫水》。
在這樣一個靜謐而閑適的下午,我?guī)缀跏且豢跉獍阉x完的。
此次出行,我一共帶了兩本書,一本是經(jīng)典短篇小說集,一本是王躍文老師的《漫水》。躍文老師的作品很多,《漫水》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。說來慚愧,我竟一直沒有拜讀,尤其是在認真讀完后,心中更添羞慚,真不該此時此刻才讀這樣一本好書。
《漫水》的故事,從兩個農(nóng)村家庭展開,更準確一點說,從余公公和慧娘娘兩個老人身上展開。人物關(guān)系簡單,生活圖景也簡單,但延展開來的時間、空間極其開闊。躍文老師的運筆是理性而克制的,一如他本人的深邃、溫和。歷史性關(guān)鍵事件一樁樁的出現(xiàn),都是輕輕巧巧,不留痕的——可是它不是真的不留痕,影影綽綽、朦朦朧朧的事件背后,是沉重的時代命題。它讓你來不及思考,卻又忍不住回過頭去思考。這大概就是“舉重若輕”的高超技藝吧。沒有排山倒海的煽情,沒有過度的渲染,只有白描式的人物勾勒,只有樸素的敘事,可到末了,明明是必然的結(jié)局,卻又讓人感覺猝不及防。余公公招手給強坨的那一記耳光,仿佛是給我的情緒開了一個缺口,瞬間悲傷決堤,熱淚涌落。一個人,一本書,一扇窗,一片湖,驀然就恍惚了,轉(zhuǎn)頭望去,遠山如黛,近水也著了煙霧,如遮住時光的簾幕,如被裹挾著前行的卑微或光亮的生命。
另一點不得不說,《漫水》的語言藝術(shù)成就是被低估的,即便它已經(jīng)拿了魯獎。我真是難以掩飾自己對它的喜歡,尤其是對話——那是鮮活的人與人之間的對話。它們真誠、真實,字里行間溢滿人間煙火。漫水人對話里的詞匯形象而俏皮,陌生而親近。如“割老屋”“堂板行”“糧子”“出窯”“落氣紙”“搞網(wǎng)絆”“雙雙”“聽花香”“財頭肉”等,是它們還原了一個生動的漫水村。語言始于詞匯,又止于詞匯,從故鄉(xiāng)啟程,最終歸于原鄉(xiāng),像一場輪回,意義生生不息。
漫水人對話里的道理或老話更是意味悠長,處處顯露著智慧。
“嘴巴長在人家身上,不怕。手腳長在自己身上,最要緊!人正不怕影子歪。”
“做事都要好處嗎?日頭照在地上,日頭有什么好處呢?雨落在地上,雨有什么好處呢?”
“好鑼不要重敲,好鼓不經(jīng)重錘!高人莫攀,矮人莫踩!”
“蟲老一日,人老一年。今年不割,不曉得明年我還割得動嗎?”
“人都死了,還要管世上的屁事!”
每個人的家鄉(xiāng)都有很多老話,可是想輕松駕馭,絕非易事,更何況置于一個中篇小說里。我一面羨慕躍文老師的生活閱歷,一面感慨他對于平淡生活持有的那一份敏感。有了這些老話,語言意義的豐富性大大增加,向內(nèi)向外都有了張力。
小說不是空中樓閣,它有根。閱歷、對生活的感知力便是根。
我想,多年以后的某個深秋,我依然會記得這個午后。沏一壺小河村野生茶,倚窗而坐,手頭是《漫水》,眼里一半是淚花,另一半的余光里是清波微漾的爐灘湖。
三
這次來到湖邊,緣起是毛澤東文學院第十九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的周年聚會。一個班幾十個學員,來自三湘四水,職業(yè)不同,年齡不同,個性也不同,但我們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對文學的熱愛。人際關(guān)系中,但凡共同語言有一,便增了幾分快樂。
本次聚會實到十九人,未過半,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,畢竟都有瑣事的羈絆。拋開一切責任與煩憂,奔向一片湖是不易的。
在最后一節(jié)文字,我想從詩意和哲思中跳脫出來,記錄幾個“烏龍”片段。
出發(fā)前,我導航“新邵縣北部灣休閑農(nóng)莊”,結(jié)果查無此地,換了幾個地圖軟件也是沒搜索結(jié)果。只得先導航到新邵縣坪上鎮(zhèn),準備到了鎮(zhèn)上再問路。當最終抵達目的地時,發(fā)現(xiàn)招牌上寫的是“北島半灣休閑農(nóng)莊”……聚齊后一交流,發(fā)現(xiàn)好幾個人都記成了北部灣,這算一件烏龍趣事。
農(nóng)莊很重視我們這次聚會,在大門口立了一塊大廣告畫布,上面寫著歡迎我們參加一周年慶典??墒?,“一周年”三個字打了個引號,我們笑問莫非“一周年”有水分,答曰這個引號表強調(diào),引得我們哈哈大笑。這又算一件烏龍趣事。
婁邵地區(qū)的普通話也有其獨特風味,時不時就撓你胳肢窩一下,有趣極了。
“師傅,你在紅路(綠)燈那里靠邊停停!”
“den(丁)琪,下來吃飯啦!”
“唉,我坐不得船,一坐船就發(fā)瘟(暈),瘟(暈)得好厲害。”
這幾日,一聽到這樣的普通話,我就忍俊不禁。某一瞬,我突然意識到:是不是我平常活得太過嚴肅緊張了,還是我們習慣于追求正確,而忽略了小錯誤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情趣?
前不久看“圓桌派”,陳佩斯說如果沒有“笑聲機”或“領(lǐng)笑員”,很多人在看相聲、小品時都不會覺得好笑。換而言之,我們連笑的本能都在退化,快樂自然就日漸稀缺了。
感謝這片湖,讓我們偶然卸下甲胄,在沒有“笑聲機”和“領(lǐng)笑員”的情況下笑了好多場。感謝《漫水》,讓我把淚水留在了湖邊。感謝遇見的所有人與事,是你們讓我知道每一場為熱愛的奔赴都是值得的。
這片湖我們誰也帶不走,但關(guān)于湖的所有美好或許可以長留心中。我篤信自己不會忘卻那片遼遠的水面,那個午后的木窗欞,那一聲聲不時從湖面?zhèn)鱽淼镍嗻Q與風吟。
李卓,80后,代表作《麥田月光》,《十幾歲》《新作文》專家顧問團成員,湖南寫作學會常務(wù)理事兼副秘書長,湖南師范大學創(chuàng)新班學術(shù)導師,麥田格創(chuàng)始人。
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 | 版權(quán)所有 : 湘ICP備05001310號
Copyright ? 2005 - 2012 Frguo. All Rights Reserved